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專題報導】培養經理人決策的邏輯與直覺,前台大政大名師聯手打造長庚大學EMBA

節錄:今周刊

面對新變局的挑戰,管理決策模式必須翻新,長庚大學EMBA網羅台大、政大名師,聯手打造產業所需課程,協助企業先健全體質與制度,再邁向國際化發展。

全球政經情勢詭譎多變,特別是受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影響,供應鏈「長鏈」變「短鏈」,台商另闢生產基地分散風險,加速「台灣加一」(Taiwan plus one)或「中國加一」(China plus one)布局策略。

「企業首先要建立制度,才有本事國際化。」長庚大學校長、前台大管院名師湯明哲指出。同時,他也觀察到,台灣的經理人通常擁有二、三十年管理經驗,雖然對自己的產業了解非常透徹,卻普遍缺乏其他產業的知識。「一般而言,你經營個三十年,大概變不出什麼新把戲,這時候需要創新的話,就必須從別的行業裡去學。」有別過往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,長庚大學EMBA採用個案式教學,且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產業,可促進跨領域交流與學習,刺激產業創新。

個案式教學 借鏡跨領域經驗

湯明哲認為,企管的決策環境,每個時代都不一樣,更直言「管理沒有真理。」每一次的決策都不一樣,因此長庚大學EMBA採用個案導向的教學方式,引導學生探討個案決策環境所需考慮的各個「參數」,促使學生思考傳統作法以外的新方法。

他以亞馬遜從電商跨足雲端服務,De Beers鑽石品牌回收二手鑽石、開設零售店進行下游垂直整合為例,「產業不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,而是發生問題的那個情境」。因此,醫院在思考是否提供新服務或導入新技術時,可借鏡亞馬遜的經驗;台積電在決定做下游垂直整合時,可重現De Beers當年的決策環境,進行不同決策參數的思考。

長庚大學EMBA教授于卓民形容,個案教學就像一種低成本的社會實驗,即使決策錯誤也能重來,而更重要的是,可培養經理人決策的邏輯與直覺,「當你看到個案有一些想法,之後再看到其他問題,就比較容易呼應到過去累積的經驗。」許多老闆做決策看似容易,其實各種情境的思考已經在腦海裡百轉千迴,而決策的邏輯與直覺,就來自一生的經驗累積。

此外,EMBA學生來自各個不同領域,透過不同產業背景、不同角度、不同論點的意見交流,也可使個案討論更加豐富,並增加廣度。

國際化經營 管理制度先升級

近三年歷經疫情的洗禮,加速了企業的數位轉型。于卓民認為,不管企業實施居家辦公,或供應鏈從庫存短缺到過剩,都凸顯企業收集資訊與處理能力的重要性。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,「至少我所接觸的一些企業已經對前端資訊的收集格外重視,如果自己收集資訊就發現有問題了,對客戶的下單就會更加審慎評估。」

其次是生產據點分散及短鏈的趨勢,台灣企業過去三、四十年來很少做到國際化,如今被迫國際化,在國外設置據點、建立制度、人才培訓等問題都會跟著浮現。「台灣企業要做國際化,第一步是企業的管理必須要升級,必須要制度化才能管理,透過數位化收集資訊,總部才能幫在地公司做生產或存貨等各種決定。」湯明哲指出。

長庚大學位於新北與桃園交界,鄰近產業園區吸引高科技產業、新創進駐,極具發展潛力,若進入長庚大學EMBA就讀,彼此產業屬性相近,可產生良好的共鳴與互相學習的機會。于卓民表示,身為老師有三大職責—創造知識、傳授知識、提供服務,除了運用長庚大學的優勢創造知識,並落實到企業領域,未來期待能集結個案教學所討論的問題及想法,藉由來自不同產業的長庚大學EMBA學員創意激盪,為公眾創造更多價值。提到未來的願景,湯明哲希望長庚大學EMBA可以成為桃園地區的No.1,更對企業經理人喊話:「歡迎來接受挑戰!」

(左)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,1997年4月創立國立大學第一個EMBA,寫下990名學生報名爭取42個名額,僅4.4%低錄取率的紀錄,並掀起國內在職進修的熱潮。 (右)長庚大學特聘教授于卓民,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博士、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退休。歷任政大企管系主任、商學院代理院長、EMBA執行長,研究專長為國際企業管理。
(左)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,1997年4月創立國立大學第一個EMBA,寫下990名學生報名爭取42個名額,僅4.4%低錄取率的紀錄,並掀起國內在職進修的熱潮。 (右)長庚大學特聘教授于卓民,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博士、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退休。歷任政大企管系主任、商學院代理院長、EMBA執行長,研究專長為國際企業管理。
瀏覽數: